邁向2013星紀元:


         身心靈整合療癒的新思維  暨


           多次元生命信息場研討會


星球  

覺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量情緒療癒---身心靈整合工作坊

pic11069  

每天面對生活中的壓力與挑戰,

您是否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的循環,影響身心健康?

當被踩到自己的情緒地雷時,

您是否又後悔自己的過度反應,無法有智慧地應對?


只要能探索與療癒情緒深處的身心靈意義,

學習更多元的情緒轉化之道

其實「情緒」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
引導我們超越慣有模式、提升情緒智慧,圓滿人生!

本工作坊結合現代心理學、身心靈整合新知、古老能量脈輪、音樂與藝術等多元方法,
可協助個人覺察身心、統整自我、了悟與轉化舊有情緒模式、提升身心靈能量。
 
本工作坊分為初階(1天)進階(1天)課程,
週六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

初階:第一層次與第二層次情緒療癒覺察探索與能量轉化
【情緒系統的多元探索、愛的同理心、情緒觀照三步驟、情緒模式與人際風格溯源、家庭情緒經驗與自我探索、情緒創傷的療癒與自我照顧、自我情緒療癒的隱喻故事應用】

進階:第三層次情緒療癒了悟與能量開展、三層次情緒療癒的整合學習
【情緒療癒的核心-深層同理與高我認同、轉化負向情緒模式的身心靈錦囊:多層次的正向思考、正向生命經驗的深化與詮釋、身體覺察與自我照顧、重新選擇與意念強化、情緒模式轉化與改變計畫、專注當下觀照自我、靜坐冥想與祈禱】
(註:課程中皆有一次合併能量脈輪及音樂抒壓的能量課程)

工作坊帶領人:台中市身心靈研究推廣協會師資群—陳尚綾老師(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諮商心理師、資深心靈團體帶領者與督導)柳怡然老師及怡臨老師等。

主辦單位:台中市身心靈研究推廣協會
協辦單位: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詳細資訊與報名資訊請洽:協會網站http://rising-light.org/signup/

覺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取自網路文章,作者不明。)

「信耶穌不合科學。」一個哲學教授上課時說。

他頓了一頓,叫了一個新生站起來,說:「某某同學,你是基督徒嗎?」

學生:「老師,我是。」

教授:「那麼你一定信上帝了?」

學生:「當然。」

教授:「那上帝是不是善的?」

學生:「當然。上帝是善的。」

教授:「是不是上帝是全能的?祂無所不能,對嗎?」

學生:「對。」

教授:「你呢?你是善是惡?」

學生:「聖經說我有罪。」

教授撇撇嘴笑:「哈,聖經。」頓了一頓,說:「如果班上有同學病了,你有能力醫治他,你會醫治他嗎?起碼試一試?」

學生:「會。」

教授:「那麼你便是善的了...」

學生:「我不敢這麼說。」

教授:「怎麼不敢?你見別人有難,便去幫助...我們大部分人都會這樣,只有上帝帝不幫忙。」

一片沉默。

教授:「上帝不幫忙。對嗎?我的弟弟是基督徒,他患了癌症,懇求耶穌醫治,可是他死了。上帝是善的嗎?你怎麼解釋?」

沒有回答。

老教授同情他了,說:「你無法解釋。對吧?」

他拿起桌子上的杯,喝一口水,讓學生有機會喘一口氣。這是欲擒先縱之策。

教授:「我們再重新來討論。上帝是善的嗎?」

學生:「呃...,是。」

教授:「魔鬼是善是惡?」

學生:「是惡。」

教授:「那怎麼有魔鬼呢?」學生不知道怎麼回答。

學生:「是...是...上帝造的。」

教授:「對,魔鬼是上帝造的。對嗎?」

老教授用瘦骨嶙峋的手梳梳稀薄的頭髮,

對傻笑著的全體同學說:「各位同學,相信這學期的哲學課很有興趣。」

回過頭來,又對站著的那同學說:

教授:「世界可有惡的存在?」

學生:「有。」

教授:「世界充滿了惡。對吧?是不是世上所有一切,都是上帝造的?」

學生:「是。」

教授:「那麼惡是誰造的?」

沒有回答。

教授:「世界有不道德的事嗎?有仇恨、醜陋等等一切的惡嗎?」

該學生顯得坐立不安,勉強回答:「有。」

教授:「這些惡是怎麼來的?」

沒有答案。

忽然老教授提高聲調說:「你說,是誰造的?你說啊!誰造的?」

他把臉湊到該學生面前,用輕而穩定的聲音說:「上帝造了這一切的惡。對吧?」

沒有回答。

該學生嘗試也直視教授,但終於垂下了眼皮。

老教授忽然轉過身來,在班前踱來踱去,活像一隻老黑豹。同學們都進入被催眠狀態。

這時老教授又開腔了:「上帝造這一切的惡,而這些惡又不止息的存在,請問:上帝怎可能是善的?」

教授不斷揮舞著他張開的雙手,說:「世界上充滿了仇恨、暴力、痛苦、死亡、困難、醜惡,這一切都是這位良善的上帝造的?對吧?」

沒有回答。

教授:「世上豈不是充滿了災難?」

停了一下,他又把臉湊到該新生面前,低聲說:「上帝是不是善的?」

沒有答話。

「你信耶穌基督嗎?」他再問。

該學生用顫抖的聲音說:「老師,我信。」

老教授失望地搖了搖頭,說:「根據科學,我們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是用五官。請問這位同學,你見過耶穌沒有?」

學生:「沒有。老師,我沒見過。」

教授:「那麼,你聽過祂的聲音嗎?」

學生:「我沒有聽過祂的聲音。」

教授:「你摸過耶穌沒有?可有嚐過他?嗅過他?你有沒有用五官來感覺過上帝?」

沒有回答。

「請回答我的問題。」

學生:「老師,我想沒有。」

教授:「你想沒有嗎?還是實在沒有?」

「我沒有用五官來接觸過上帝。」

教授:「可是你仍信上帝?」

學生:「呃...是...」

老教授陰陰地笑了:「那真需要信心啊!科學上強調的,是求證,實驗,和示範等方法,

根據這些方法,你的上帝是不存在的。對不對?你以為怎樣?你的上帝在哪裡?

學生答不上來。

教授:「請坐下。」

該同學坐下,心中有說不出的沮喪。

這時,另一個同學舉起手來,問:「老師,我可以發言嗎?」老教授笑說:「當然可以。」

學生說:「老師,世界上有沒有熱?」

教授答:「當然有。」

學生說:「那麼,也有冷嗎?」

教授答:「也有冷。」

學生說:「老師,您錯了。冷是不存在的。」

老教授的臉僵住了。課室裡的空氣頓時凝結。

這位大膽的同學說:「熱是一種能量,可以量度。我們有很熱、加熱、超熱、大熱、白熱、稍熱、不熱,卻沒有冷──當然,氣溫可以下降至零下四百五十八度,即一點熱也沒有,但這就到了極限,不能再降溫下去。冷不是一種能量。如果是,我們就可以不斷降溫,直降到超出零下四百五十八度以下。可是我們不能。『冷』只是用來形容無熱狀態的字眼。我們無法量『冷』度,我們是用溫度計。冷不是一種與熱對立的存在的能,而是一種無熱狀態。」課室內靜得連一根針掉在地上也能聽到。

學生說:「老師,」該學生竟又問:「世上有沒有黑暗?」

教授說:「簡直是胡混。如果沒有黑暗,怎可能有黑夜?你想問甚麼...?」

學生說:「老師,您說世上有黑暗嗎?」

教授答:「對...」

學生說:「老師,那麼你又錯啦!黑暗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無光狀態。光可分微光、亮光、強光、閃光,黑暗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用來描述無光狀態的字眼。如果有黑暗,你就可以增加黑暗,或者給我一瓶黑暗。老師,你能否給我一瓶黑暗?」

教授見這小子大言不慚,滔滔不絕,不覺笑了。這學期倒真有趣。

教授:「這位同學,你到底想說甚麼呀?」

學生說:「老師,我是說,你哲學的大前提,從一開始就錯了,所以結論也錯了。」

「錯了...?好大的膽子!」老教授生氣了。

學生說:「老師,請聽我解釋。」全體同學竊竊私語。

「解釋...噫,...解釋...」教授好不容易才控制住自己,待情緒漸漸平伏後,即使個手勢,叫同學們安靜。讓該同學發言。

學生說:「老師,您剛才所說的,是二元理論。就是說,有生,就必有死。有一個好的神,也有一個惡的神。你討論上帝時,所採用的,是一個受限制的觀點。你把上帝看作一件物質般來量度,但是科學連一個『思維』,也解釋不了。科學用電力,又用磁力,可是卻看不見電,看不見磁力,當然,對兩者也不透徹了解。把死看作和生命對立,是對死的無知。死不是可以獨立存在的。死亡不是生命的反面,而是失去了生命。」

說著,他從鄰坐同學的桌子內,取出一份小報來,

學生說:「這是我們國內最下流的一份小報,是不是有不道德這回事呢?」

教授答:「當然有不道德...」

學生說:「老師,你又錯了。不道德其實是缺德。是否有所謂『不公平』呢?沒有,『不公平』只是失去了公平。是否有所謂『惡』呢?」

學生頓了一頓,又繼續說:「惡豈不是失去善的狀態嗎?」

老教授氣得臉色通紅,不能說話。

該學生又說:「老師,就是因為我們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所以才有選擇的自由呢。」

教授不屑一顧:「作為一個教授,我看重的是事實。上帝是無法觀察的。」

學生說:「老師,你信進化論嗎?」

教授答:「當然信。」

學生說:「那麼你可曾親眼觀察過進化的過程?」

教授瞪瞪該位同學。

學生說:「老師,既然沒有人觀察過進化過程,同時也不能證實所有動物都還在進化之中,那麼你們教進化論,不等於在宣傳你們的主觀信念嗎?」

「你說完了沒有?」老教授已不耐煩了。

學生說:「老師,你信上帝的道德律嗎?」

教授答:「我只信科學。」

學生說:「呀,科學!」

學生說:「老師,你說的不錯,科學要求觀察,不然就不信。但你知道這大前提本身就錯誤嗎?」

教授:「科學也會錯嗎?」

同學們全體嘩然。

待大家安靜下來後,該同學說:「老師,請恕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班上誰看過老師的腦子?」

同學們個個大笑起來。

該同學又說:「我們誰聽過老師的腦子,誰摸過、嚐過,或聞過老師的腦子?」

沒人有這種經驗。

學生說:「那麼我們能否說老師沒腦子?」

全班哄堂大笑

P.S.

我相信你喜歡的談話。如果是這樣,你可能會想你的朋友/同事享受同樣的,不是嗎?

提出增加他們的知識或信仰。

順便說一下,那位大膽的學生是愛因斯坦。

Socrates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意義治療/存在主義讀書會


cunzai_5 

 

書單

1 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維克多.法蘭可的生命傳記<心靈工坊>

2 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果實出版社>

3 存在心理治療<張老師文化>

 

延伸閱讀: 

*存在主義<台灣商務> 

*沙特的存在主義 

  http://www.taiwannet.de/members/satre.htm


*創造的勇氣(Rollo May --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的重要著作)

  http://www.wretch.cc/blog/aprilwuchunx&category_id=13202050 

 

 


Socrates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囓齒目動物展現「移情作用」所驅使的行為

2012 一月 18日 10:16 in Only Perception動物殿堂專欄 by only-perception

 

根據一項由芝加哥大學神經科學家所完成的新研究,他們在實驗室大鼠中觀察到囓齒類動物因移情作用(empathy,同理心,譯註:同情心是 sympathy)驅使而產生幫忙行為(helping behavior)的第一個證據,那一再解放受到拘禁的同伴。

這項觀察(發表在今日的 Science 中),使利社會(pro-social)幫忙行為的起源在演化樹中的放置位置比先前所以為還要更早。雖然移情作用的行為曾在非人類靈長類以及其他野生物種中非正式地被觀察過,不過在這之前卻未曾在實驗室設置裡的囓齒目動物身上觀察到這種概念。

"這是幫忙行為被大鼠移情作用觸發的首個證據," Jean Decety,PhD 表示,芝加哥大學 Irving B. Harris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教授。"文獻中有許多想法顯示,移情作用不為人類所獨有,且在猿類中已獲充分證明,但在囓齒類動物中,那卻仍不十分清楚。我們將一系列基於囓齒動物之移情作用的、幫助行為的實驗證據匯總,而那真的是它第一次被看見。"

這項研究證明移情作用驅使行為的深層演化根源,Jeffrey Mogil 表示,McGill 大學 Pain Studies 的 E.P. Taylor 教授,他研究過老鼠的疼痛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

"乍看之下,這超越了移情作用,這是利社會行為," Mogil 表示,他並未牽涉這項研究。"在更深入研究之前,那超越了已被證明的,而且那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這裡並沒有什麼先進的技術。"

這些實驗,由心理學畢業生、第一作者 Inbal Ben-Ami Bartal 以及共同作者 Decety 與 Peggy Mason 所設計,將二隻平常關在同一個籠子的大鼠放入一個特別的測試競技場。一隻大鼠被留置在一個拘禁裝置中 — 一個封閉的管子,附有一個從外面碰觸開啟的門。第二隻大鼠自由地在籠中繞著拘禁裝置漫步,能夠看見與聽見牠被關捕的「籠友(cagemate)」,但沒有被迫採取行動。

研究者觀察到,當自由大鼠的籠友被關起來時,牠顯得比平常測試時更加激動。平常的時候,這隻大鼠被關在一個拘禁器是空的籠子中。這種反應提供了某種「情緒感染」的證據。這種現象常在人類與動物身上觀察到,在其中實驗對象共享另一實驗對象的恐懼、悲痛甚或所遭受的疼痛。

雖然情緒感染是「移情作用」最簡單的形態,不過大鼠的後續動作明顯地組成了主動幫忙行為,一種更複雜的移情作用表現。在數日的拘禁過程之後,自由大鼠學會如何開啟拘禁器的門,並使其籠友重獲自由。雖然起先動作很慢,不過一旦大鼠發現釋放其同伴的方法後,只要一放入測試競技場中,牠幾乎是立刻採取行動。

"我們並沒有以那種方式訓練這些大鼠," Bartal 說。"這些大鼠之所以學習是因為牠們受到某種內在的東西刺激。我們並沒有告訴牠們如何開啟那扇門,牠們之前並沒有獲得任何開啟那扇門的經驗,因此那門很難開。不過牠們試了又試,最後終於辦到了。"

為了控制其他足以導致大鼠解放其同伴的「非移情作用」動機,研究者進行更進一步的實驗。當一個填充玩具大鼠至於拘禁器時,自由大鼠並沒有開門。當開門把牠的同伴放到一個分離的隔間時,自由大鼠持續碰開這扇門,這使得社交互動的報償(reward of social interaction)被排除在動機之外。對於大鼠的行為,實驗者留下「受移情作用刺激的行為」這個最簡單的解釋。

"除了終結被捕大鼠的苦難之外,這裡沒有會採取這種行動的其它原因," Bartal 表示。"在這個大鼠模型世界中,可以看見相同的行為一再重複,基本上這意味著「這種行為」使大鼠獲得報償。"

身為此報償之力量的一種測試,另一項實驗被設成要給自由大鼠一個選擇:解救牠的同伴或是大啖巧克力。二個拘禁器與大鼠都放在籠中,一個拘禁器內含籠友,另一個則放了一堆巧克力片。雖然自由大鼠在釋放同伴之前有機會吃光所有的巧克力,但牠同樣喜歡在開啟內裝巧克力的拘禁器前,先打開包含其同伴的拘禁器。

"這相當引人注目," Mason, PhD,神經生物學教授。"那告訴我們,幫助牠們的籠友在本質上與巧克力同樣重要。如果牠想要的話,牠大可把所有的巧克力都藏起來,但牠沒有。我們都大吃一驚。"

現在,這個移情作用行為的模型業已確立,研究者們完成額外的實驗。因為並非每一隻大鼠都學會開門並釋放其同伴,所以研究能比較這些個體,尋找這些行為差異的生物學來源。初步結果指出,雌性與雄性相比更有可能變成開門者,也許這反映出移情作用在為母期間(motherhood)的重要角色,並提供了另一條研究途徑。

"這個移情作用與幫助行為的模型,為構成其基礎的神經生理學機制的闡明開闢了道路,那到目前為止仍無法接近," Bartal 表示。

這些實驗也提供更進一步的證據指出,移情作用驅使的幫助行為並不為人類所獨有 — 而且指出智人(Homo sapiens)可能從其大鼠表親那裡學到了教訓。

"當我們在沒有移情作用的情況下行動,我們正在反對我們的生物遺傳," Mason 表示。"如果人類能更常傾聽他們的生物遺傳,我們會變得更好。"

資料來源:PHYSORG:Helping your fellow rat: Rodents show empathy-driven behavior[December 8, 2011]

轉載自only-perception

Socrates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之美~~同理心成長團體

同理心(empathy)是什麼?


這個常常在我們耳畔流轉的詞彙,心裡卻似乎不太確定到底是什麼。

覺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